课程思政案例库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工作 > 课程思政案例库 > 正文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红色血管的使命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量:

附件2: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雷火竞技医学院;汪鑫平)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病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5

 

96

开课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对象

第四学期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描述《XXX》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思政内容挖掘及教学融入等情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员工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病理学是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培养员工医学思维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临床案例和尸检案例,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员工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引入前沿学科进展,培养员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今后临床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教学理念,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同屏共振,旨在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本课程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 形成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仁心妙术,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政线,以临床案例和尸检案例的形式贯穿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六个教学模块中,将病理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在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传授中。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思政贯穿、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病理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知识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实现知识“点---线---面”融汇贯通和全方位育人,同时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红色血管的使命与担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基本病理变化及危害。

熟悉: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了解: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能力目标】 

通过对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的学习,一方面引导员工深入分析冠动脉

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对心脏的危害, 培养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员工的临床思维,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员工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意识,具备宣传和科普其相关知识能力。

【价值目标】

    通过引入心肌梗死临床案例,使员工认识到医者之路是感悟生命之路,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需刻苦专研,持续精进,团队协作,培养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仁心妙术大医精神,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1.1  对应章节:  第九章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教学重点】

 内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继发改变。

 教学对策:利用多媒体,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结合典型图片,先复习

正常冠状动脉的大体结构和组织学结构,正常血管内膜光滑平坦,通过与正常结构进行比较,根据典型病变图片,讲解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发生的形态变化及继发改变,由正常到异常,感性到理性,帮助员工理解和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和继发改变。

【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

内容:基本病变的鉴别,判断其继发改变及对机体的危害。

教学对策:结合典型图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可分为脂纹脂斑、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其中脂纹脂斑是早期病变,有可逆性,主要特征为泡沫细胞聚集;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属中晚期病变,均存在纤维帽形成,但粥样斑块内部伴粥样坏死物形成,强调异同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在纤维帽薄或炎症反应较重时,易出现各种继发改变, 如斑块破裂出血或继发血栓形成等,可导致心肌缺血或梗死。结合病例,让员工深入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的危害,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须敬畏生命,对心梗患者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争分夺秒,把握时机,及时疏通血管,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抢救患者生命!

 

2、学情分析及教学对策

【学情分析】

员工优势:思维活跃,整体素质较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能力较强,已完成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渴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体会救死扶伤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员工不足:受高中学习的影响,习惯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不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强,易被网络视频及游戏的诱惑;部分已学基础知识印象不深,习惯死记硬背,不善于融会贯通,将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较弱,责任意识不强!

【教学对策】

  根据员工的兴趣点,将一些相关的短视频、典型临床案例和尸检案例等引入课堂教学,融合思政教育,调动员工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临床案例为主线,引导员工参与思考,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传授知识,促进员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员工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

 

3、临床案例融入思政教学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临床案例教学法相融合的方式,通过心肌梗死案例(案例详情:李大爷, 男、 71岁,跟人打麻将时,突发胸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半小时急诊入院。2年前被诊断为冠心病,近1年来,曾多次出现胸闷,气短,胸口如压千金重石,走不了几步路就气喘吁吁,一直服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心情烦恼。既往高血压史10年,吸烟30余年,他喜好咸食等重口味。行心电图、心梗三项标志物、血常规检查和血脂、血糖等检测。其心电图检查结果示急性前间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梗三项标记物升高;血脂升高,血糖正常;血常规无异常。)导入课堂,激发员工的兴趣。将生活自律、爱伤观念、仁心妙术的思政线索埋入教学素材中,采用课堂提问,启发互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式课堂活动,员工自行挖掘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分析、交流,从课堂实践中体会病从口入,生活自律与全身健康的重要意义。利用所学知识为李大爷支招,减轻“心痛”的烦恼,向身边更多的人科普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知识,强化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自我反思作为老员工在自律自立生活习惯方面的不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同步提升,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图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典型图片,动画,通过PPT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病例教学法: 挑选典型临床案例和尸检案例,设计临床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员工的临床思维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同情心、爱伤观念!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形式,层层引导,抽丝剥茧,启发员工积极思考,培养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整合式教学法:将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正常到异常,由基础到临床,让员工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培养员工的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

 

5、教学效果评价

1)教师授课效果评价(问卷调查、期中期末测试等)

2)员工学习效果评价(课堂提问、学习通答题情况、病案讨论、课堂小测、期中期末测试等)

3)同行及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

 

 

教学组织实施

1、课前线上学习(视频内容已录制完成)

【教学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继发改变

  学习平台:雷火竞技学习通线上学习平台  (chaoxing.com)

              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教师活动】

      利用线上平台、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已完成录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临床病例(急性心肌梗死,此病例为员工利用清明小长假调查的诸多病例中选取的典型病例,适当修改后。),设计临床问题,提前2周布置内容,要求完成学习通线上视频,讨论分析临床病例,课后习题及随堂测,老师及时提供辅导答疑。

 

 

【员工活动】

按照老师要求进行线上自学,完成小组讨论,线上作业,遇到问题在讨论平台或微信、QQ提出,老师及时进行答疑。

 

                

 

2、课中线下课堂教学(病例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

课堂导入

  临床案例:李大爷跟人打麻将时,突发心肌梗死导入课堂,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引起冠心病猝死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如何快速准确诊断,挽救患者生命,是同学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时间就是生命,处理措施是否得当,对患者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教学

     根据临床病例---急性心肌梗死,设计临床问题,如:

1)由李大爷胸痛、胸闷,如何快速诊断急性心梗及应急处理? (时间就是生命,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医术,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家建立胸痛中心---中国特色急诊急救先救治后收费,体现只有中国不计成本,不计报酬,以人为本的新型救治模式。蕴含思政元素:仁心妙术家国情怀!

2)什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病变特征?(蕴含思政元素: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其原因和机制是什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历史漫长而又曲折,先后经过了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对同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蕴含思政元素:破除思维定势,进行科研创新

4)如何预防如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引起死亡,需把握时机,及时抢救,否则危机生命,但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平时注意维护血管健康。蕴含思政元素:提出防控大于治疗的理念,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迈开腿管住嘴,生活要自律!

课堂教学采取互动启发式教学法,以临床病例---急性心肌梗死为线索,设计临床问题,授课围绕临床问题展开,让员工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适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润物细无声,不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医员工临床思维能力,还可激发好奇心,探索欲,培养仁心仁术和科研创新精神等。

 

 

 

课堂小结

1)病因:主要为年龄+性别+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吸烟

(可防可控,防控大于治疗)

2)基本病变:

----脂纹脂斑期(可逆性改变)、

----纤维斑块期及粥样斑块期(不可逆性改变,可伴继发改变)

3)危害大:心脏---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对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需快速诊断,介入手术治疗,及时疏通血管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患者生命!

(其对人类健康危害大,同学们任重道远,好好努力,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3、课后拓展        

1)复习巩固,登录平台做练习和测试题,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临床实践学习。

2)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前沿,2022年4月《自然》在线刊发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哈贝尼希特(Andreas J. R. Habenicht)团队发表论文《神经-免疫-心血管互作控制动脉粥样硬化》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教学效果】

1、线上视频学习课前已完成,小组讨论积极,学习通答题成绩95分以上占绝大多数。

2、课堂教学员工参与度很高,积极互动,思维活跃,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很感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3、同行随堂参与听课,评价很高,对员工进行病例调查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

4、课后视频研讨环节,邀请了教研室老师及部分员工代表参加,反应很好,员工表示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收获较大,今后会更加努力,希望能帮病人解除病痛,做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邀请员工代表参加教学视频研讨

【教学反思】

1、员工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病理学》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广,不仅包括基础医学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知识,还涉及临床各学科知识,员工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和融会贯通,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消化、积累;已学过的基础知识部分遗忘,掌握的内容片段化,支离破碎,所以影响到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员工系统地学习医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分配方面需进一步精准把控。

在课堂授课不仅需要实用性,还要有趣味性;不仅要重视病理学知识教学,还要联系解剖学、组织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兼顾思政教育,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时间的分配要求很高,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斟酌!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凝练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

1、思政设计

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形成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仁心妙术,探索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等思政线,结合临床案例和尸检案例,将病理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基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实现由“授课”到“育人”的延伸。

2.教学模式:

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思政贯穿、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病理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知识横向联系、纵向延伸,实现知识“点---线---面”的融汇贯通和全方位育人效果!

3.教学方法与实施:

基于学情分析、课程内容与学习目标等多方面考量,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法、病例教学法、内容整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4.思政考核评价:

思政考核与课程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形成性评价(40%),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交流,临床病例讨论,讲好思政小故事,员工自评、互评相结合;

2)终结性评价(60%),将思政元素融入期中期末考试题内,同时考核知识、能力与素质。